徐州

近日,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志愿者联合中国邮政江苏省徐州市分公司“环保邮你”志愿者和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志愿者,在云龙区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暑托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
“喝了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以谜语开场,介绍了大自然的馈赠——水资源。活动现场,他们以精美的PPT为载体,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丰富、生动有趣的节水节能环保知识科普盛宴。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邮政叔叔阿姨们除了帮我们送信、送包裹,还在努力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打造‘绿色邮政’!”中国邮政江苏省徐州市分公司“环保邮你”志愿者说道,绿色邮政会用可降解的胶带,这种胶带用完之后,过段时间就能自己“消失”,不会污染土地;而每回收一个旧快递纸箱可减碳约37克。目前,徐州邮政分公司已在全市所有网点设置了废弃包装物回收箱,包裹入箱后可供二次或者多次利用,有效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志愿者精心准备,带来了精彩的环保知识问答环节。通过互动答题,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环保知识,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暑托班里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生态环保知识。未来,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将联动各方生态环境志愿者,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环保、参与环保,共同守护美丽徐州。
常州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和常州市溧阳生态环境局近日共同主办了“2025常州市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通过"理论+实践+创意"的沉浸式课程体系,带领70名中小学生探秘天目湖生态系统,寻找守护绿水青山的答案。
本次课程以“探秘天目湖 守护饮水源”为主题,紧扣聚焦饮用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核心议题,以"一滴水的旅行"为串联,从天目湖自然学校到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让学生深刻了解保护水源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知道吗?水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喝的水需要经过多少道处理工序?"在天目湖自然学校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围坐在教室里,用卡片模拟水形成的过程,听着"一滴水的旅行"的生动故事。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化身"湖医生",用采样桶取水,拿着水样做起了pH值测试和氨、氮、磷试剂检测,完成天目湖体检表。
最热闹的要数"自然手作"环节,孩子们把鹅卵石、水草变成"生态积木",小心翼翼地搭建微型水世界。
课程的最后,在生态守护者大会上,孩子们对自己观察到的知识进行分享。“今天的课程让我知道了保护水源的重要意义。”“原来天目湖有这么多生物,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孩子们表示将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的诺言。
苏州
隔着玻璃眺望30余米高的垃圾仓,三只巨型抓斗像“抓娃娃”一样,一下就抓起10吨重的垃圾……在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七子山固废处置管理中心、光大环保能源(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现场,暑期亲子团上了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
据测算,目前,每天来自苏州市区的7000余吨生活垃圾,经焚烧后能产生310余万度绿电。曾经臭气熏天的垃圾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城市“充电宝”。

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摄
“2013年苏州垃圾发电项目三期建成投运,苏州市区(除吴江区外)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为提高环境承载力,苏州垃圾发电项目于2018年启动提标改造,烟气排放总量和浓度指标在优于国际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双降’,成为目前国内已投运排放标准最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在光大环保三楼展厅,讲解员将光大环保苏州垃圾发电项目发展历程进行了浓缩概括。
目前,该项目通过垃圾焚烧生产绿电、工业供热及生物天然气,形成“资源-能源-再生资源”循环链,服务电网、园区及填埋场协同处理,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项目年处理垃圾250余万吨,提供绿色电力超10亿千瓦时,可满足38.2万用户一年使用,对外供热、供沼气/天然气,相当于节约标煤50.84万吨。
南通
南通环境教育馆2025第二季“青山书角”夏令营暨“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正式拉开帷幕。30名青少年齐聚于此,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沉浸式自然探索与生态文明学习之旅。

开营首日,学员们参加了开营仪式,参观了南通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并走进户外进行植物观察与记录。次日,活动聚焦鸟类世界,上午进行户外观鸟实践,下午聆听《南通的鸟类》主题讲座。收官日,学员们将学习香蒲知识并进行户外探寻,亲手体验传统蒲扇制作技艺,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活动总结。
这场“与植物对话、与鸟类共舞、与香蒲为伴”的夏令营,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与志同道合伙伴同行、与专家共探自然奥秘的平台,激励着新一代为共筑绿色梦想贡献力量。
连云港
近日,一场以“绿色科技·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在连云港石化科技馆举行,来自全市20多名青少年学生在这里一起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认知世界的新窗口。
“你们知道石油是怎么来的吗”在石油勘探模拟现场,在馆内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绿色科技世界,先后参观了科技之光、焕化世界、化育万物、超级材料等展厅,了解石化技术的历史脉络和演进历程,聚焦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成就。

在科技馆二楼,学生们体验了明日能源、绿色星球、智慧安全,超级徐圩、球幕影院等互动项目。通过互动游戏和科普短片,他们了解了石化产品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更惊叹于科技创新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里,志愿者化身“科学魔法师”,通过一系列震撼的互动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次石化科技馆的研学之旅,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保护环境、珍惜能源的绿色种子。接下来,连云港市将持续开展可参与、可推广、可互动的青少年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环境意识,让绿色种子在童年扎根。
淮安
在新学期即将启航前,淮安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组织“携手同心同行 守护生态家园——淮安市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来自全市40余名小学生走进这堂生动的绿色课堂,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生态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淮安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向同学们赠送生态文明相关书籍,用绿色“知识礼物”传递生态环保初心。
“原来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美丽的鸟儿!”在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余星翰的生动讲解中,孩子们仿佛走进了奇妙的羽族世界。这场“与鸟共生——浅谈淮安野鸟观测和保护”讲座,不仅让同学们认识了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鸟类,更教会了他们如何观察和保护这些自然的精灵。
在江苏省淮安环境监测中心的生物生态实验室里,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秘之旅。走进水生生物实验室,大屏幕上展示的洪泽湖浮游植物世界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移步标本室,200余件精心制作的标本映入眼帘,昆虫、植物、鸟类等不同类别标本让大家目不暇接。
下午,师生们走进瀚蓝(淮安)固废处理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关于垃圾“华丽变身”的探索之旅。

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通过趣味游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我要在家里设置分类垃圾桶!”“以后喝完的牛奶盒一定要洗干净再扔!”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环保新想法。这场特别的实践课不仅让大家亲眼见证了垃圾如何“重获新生”,更让环保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盐城

日前,盐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城市大丰生态环境局,组织30余名盐阜大众报党媒小记者走进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2025年度盐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现场教学活动。
活动中,小记者们在游客中心观看大丰麋鹿保护区宣传片,由志愿者介绍麋鹿相关基础知识,小记者们还跟随保护区讲解员深入麋鹿栖息地,近距离观察这群“马面、鹿角、牛蹄、驴尾”的“四不像”精灵,深刻感受了盐城创造的全球最大麋鹿保护区、最大野生种群、最大基因库三项“世界之最”。
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以麋鹿保护为案例,为小记者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法治课,发放了《以案释法漫画长江大保护》书籍;法官结合保护区内的司法修复基地,讲解《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强调“破坏环境要担责,修复生态是义务”的法治理念。
这场沉浸式生态课堂,让孩子们在“中国麋鹿之乡”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从湿地观鸟、污水厂探秘、黄海森林公园研学到麋鹿保护区现场实践活动,盐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宣传教育活动已连续三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为谱写“美丽中国”盐城篇章注入青春力量。
扬州
如何让生态文明思想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由扬州市生态环境局、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共同主办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给出答案。
课堂上,扬州鸟类专家杭德泉以趣味故事为载体,带领孩子们解锁扬州生态密码。“鸟儿的翅膀会‘投票’——它们选择栖息的地方,就是生态优良的证明。”
为帮助孩子们直观认识本土鸟类,杭德泉精选大白鹭、小白鹭、牛背鹭等扬州特色鸟类照片,制作成趣味拼图,让扬州鹭鸟的优雅身影与生态故事悄然印入记忆。
当天活动还组织孩子们登船探访聚凤岛,实地探访这处历经十年“封岛保育”的原生态秘境。活动最后,为参加活动的近20名学生颁发“环保小卫士”证书,这既是对他们关注生态环境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仪征,“小主播说生态·绿动仪征新未来”全国生态日暨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在仪征市融媒体中心直播间开启。这场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态宣讲盛宴,吸引了众多网友在线围观。
直播中,两支由广电小主播组成的队伍,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仪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等主题展开精彩对决。在废旧材料改造秀环节,小主播们用创意诠释“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现场,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检察官、企业负责人等作为活动嘉宾进行专业点评,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从直播间渗透到每个观众心中。

仪征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期望通过这些举措,持续提升青少年以及广大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度,加深参与的深度,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