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地图标‘大格’,右手台账记‘小格’,咱们这溯源排查,跟玩‘连连看’似的,越查越有章法!”近日,在南通市通州区亭石河岸边,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一边在地图上圈画,一边兴奋地交流着。一场以“先画大格、再画小格”为核心的水环境溯源排查,正在通州各河道如火如荼地展开。


说起这套“格子秘籍”,工作人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给蛋糕切分,先按流域划‘大块’,再按村居、厂区切‘小块’,每块都有‘专属管家’。”第一步是画“大格”。工作人员将全区河道按主干流划分为11个“大网格”,例如九圩港、通扬运河各为一块“大蛋糕”。每个“大格”指定一名“河长助理”,负责摸清流域整体情况。“以前巡河像‘大海捞针’,现在‘大格’一划,哪条河属于哪个流域、上下游脉络,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介绍说,凭借这套方法,上周他们仅用两天就完成了所有“大格”的水质初测,相当于给河道做了一次高效的“全身扫描”。


初测完成后,便进入更精细的“画小格”环节。在金新街道的竖石河旁,排查小组手持卷尺、检测仪忙碌着。“你看,这段河岸分布着3个小区和1家小工厂,我们将其细分为4个‘小格’,每个‘小格’的排查内容、责任人都在‘任务卡’上清清楚楚。”队员小李介绍道。排查过程如同“找茬游戏”——沿着“小格”岸边仔细巡查,寻找污水偷排口、垃圾堆积点等隐患,发现问题立即拍照并实时上传至“格子台账”。“昨天就在一个‘小格’里揪出个‘隐藏麻烦’:一个沿河公厕未接入污水管网,我们当场就联系社区进行整改,特有成就感!”小李补充说。
这种“先大后小”的“格子排查法”,不仅消除了治水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忙乱,更增添了几分“闯关”的乐趣。如今,“你负责的‘大格’摸清了吗?‘小格’里有没有发现‘小boss’?”成了通州环保队员们见面时的热门话题。今年汛期以来,全区已划分“大格”11个、“小格”348个,排查出的90个水环境问题,正像“闯关打卡”般被逐个整改销号。
“治水不用愁,格子画上头!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将加大溯源排查力度,让每处隐患‘入网’、每个问题‘清零’。”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邵向锋说,下一步,他们计划为每个“格子”添加可视化“进度条”,让治理情况一目了然。通过这种轻松高效的方法,通州的目标是让每一条河道都成为“清水绿岸”的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