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个例子,污染较重的电镀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分区管控明确要求,鼓励到专门园区集聚发展。这类园区按照规划环评要求,配套有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企业入驻时,项目环评可以简化,共享治污设施,按证排污即可。在深圳、常州,这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在回答记者关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创新实践的问题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江苏常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常州市积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引领产业焕新升级

拍摄:阚庆涛
2020年,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常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并于2023年更新形成《常州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2023年版)》,全市共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180个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分区管控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赋能环境精准治理、服务综合决策等方面,特别是引领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技术亮点:三步战略赋能治理

2022年以来,常州市围绕“以产业集聚推动行业绿色发展”“以行业提升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低碳发展”两条主线,深入应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创新构建“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1457”治理体系,实施“点状出清、连片整治、综合治理”三步战略,通过4大传统行业、5大特色产业及7大板块的片区治理,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实现污染集中控制与产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除隐患,拓环境容量。加快高风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点状出清,三年来累计整治提升企业1.05万家。通过大幅降低单位排放和单位能耗,积蓄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每年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0吨以上。比如铸造行业累计退出低端落后产能13.5万吨,减少颗粒物排放量252吨/年,新上高端项目单位排放平均下降50%以上。又如氮氧化物每年减排约150吨,为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腾出环境容量。
盘存量,增发展空间。针对常州市域面积较小、开发强度较高的现状,加快推进低质低效园区向高端工业园、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向农文旅融合片区更新迭代、多元转型,以低端产能的腾退为龙头企业回归、本土企业转型、优势产业布局打基础、做服务,全市生态腾退、盘活低效用地再开发10.1万亩,获批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试点。
促转型,提经济效益。大力推进产业提升、企业转型、园区更新、片区治理,4大行业以绿色集聚区建设推动行业整体提升,5个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转型,通过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等高端增量带动30%以上存量置换,推动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如常州经开区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新型项目载体,亩均税收从不足3.5万元提升至60万元。
样板案例:电镀行业蜕变焕新

拍摄:阚庆涛
常州市结合分区管控管理要求,推进电镀行业高标准、全覆盖治理,解决电镀行业“反复治、治反复”的“老大难”问题,通过传统产业的焕新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系统规划谋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明确“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分类整治、整体提升”的整治方针,制订全市电镀行业综合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根据电镀企业的区域分布,规划建设新北、武进、常州经开区3个表面处理中心,借助“绿岛”政策,推动高环境风险产业向重点管控单元集聚发展。
严格准入标准,推动产业分类整治。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现场督查和指导服务,对电镀企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制定入园技术引导,会同相关技术专家指导企业开展电镀生产线的选型和设计,扎实推进电镀行业整治工作。
强化减污降碳,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推进电镀企业整合进入表面处理中心,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集中处理废水、废气和固废有效降低分散处理带来的环境风险和污染物排放,建成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削减25-40%,有效改善环境质量。通过表面处理中心建设,电镀用地总面积从900亩减少为533亩,可容纳520条电镀生产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表面处理中心的运营将吸引更多高端电镀企业入驻,促进电镀产业的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通过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度融入传统产业空间优化与转型升级脉络,常州市彻底打破了电镀产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整体水平不高的原有发展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危污乱散低”治理实践样板。

江苏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系统,分为管理端和公众端。公众端2023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使用。该系统整合了全省4570个分区管控单元矢量信息,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管控单元信息查询、选址选线环境可行性辅助分析等公共服务,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超6700个,累计访问13.3万人次,生成分析报告2.9万份,实现了管控规则“一手清”、研判结果“一键查”。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以来,江苏已指导全省102个线性工程优化选址,主动避让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和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并采取无害化方式穿越,挡住或优化化工、冶炼、电镀、石化、玻璃、印染等行业的281个项目,保护了202个重要生态空间,有力推动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为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