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考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长期投入,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向绿色转型过程中,采取的多维度、系统性实践路径。”在近日开展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盐城调研行活动上,国合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原署长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这样表示。
走进江苏省盐城市,一幅绿色转型的生动画卷,向国际友人徐徐展开。
候鸟栖息、麋鹿归来,让系统性保护看得见
10月,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映入眼帘:青头潜鸭在水中欢快地拍打起翅膀,几只白天鹅悠闲地踱步,抬头向天空看去,不时有丹顶鹤三五成群从头顶掠过。
据介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80种,其中1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同时,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重要停歇地,这里每年有数千万只迁徙候鸟迁飞、栖息、繁衍,其中不乏受世界瞩目的濒危物种。“丹顶鹤西部迁徙种群将这里作为最主要的越冬地,全球半数以上的勺嘴鹬、小青脚鹬会在这里及其周边长时间停歇。”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
初到保护区,国际综合评估学会副会长杨·贝克(Jan Bakkes)对这里的规模感到震撼:“我来自一个国土面积仅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而这个保护区的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着实令我震撼。不仅如此,众多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安家,足以证明其生态价值,让我看到了保护区治理的成功与不易。”
正如贝克所言,保护区成为如此庞大的“鸟类会客厅”,并非一朝一夕能办到的。近年来,保护区以守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珍稀物种为核心目标,开展生态修复与栖息地优化,重构湿地生态本底;围绕丹顶鹤、朱鹮、勺嘴鹬等关键物种,建立繁育、野化、监测全链条保护机制;构建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破解湿地管护范围广、难度大、效率低难题;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通过退渔还湿补偿、生态农业等方式,破解“人鸟争地”矛盾,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无论是山地、森林还是湿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保护区,总能看到人的参与,也总能感受到系统性保护的理念。”贝克说。
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合会特邀顾问、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前欧洲代表兼投资与贸易主管马克·哈雷(Mark Halle)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中国的麋鹿从濒临灭绝到恢复至数千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从昔日的39头到如今的8502头,保护区通过“引种扩群、行为再塑、野化放归”三步走策略,实现麋鹿种群健康增长;建立由检察院牵头的8部门保护机制,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推动设置野生动物警示标志与救护中心,同时引入野生动物伤害责任险,化解“人鹿争地”矛盾;依托智慧监测平台与“护鹤人”式巡护体系,实现种群动态与栖息地质量的全方位管控,并以中华麋鹿园为核心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推动保护理念全民普及。
对于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哈雷有着自己的看法:“若不统筹人类、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生物多样性保护便难以持续开展。中国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也致力于让当地社区从中受益,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进步。如今,中国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发展理念之中,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
产业融合、国际协作,讲好中国绿色故事
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铺展成阵,不远处的风电机组徐徐转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眼前的情景为调研团展现了盐城这个“生态秘境”的另一面。
坐拥112公里海岸线、1000多平方公里滩涂和近5000平方公里海域,盐城市大丰区依托充足的风光资源、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滩涂湿地,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24年,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入选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
令国合会委员、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夏·富勒(Patricia Fuller)印象深刻的是多产业相互融合:江苏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建设年产30万吨的绿色甲醇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纳本地130万吨离田生物质废弃物;盐城吉电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绿氢制储运用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绿氢换灰氢”满足就近企业用氢需求,在带动高耗能产业协同降碳的同时,可为园区提供清洁燃料,形成交通领域多场景减碳闭环;天合光能“双零”工厂与储能电池项目将光伏制造与储能技术结合,打造“零碳+零废”绿色生产体系的同时产出储能电池,支撑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峰……“一个个绿色故事告诉我,当不同产业为了达成‘双碳’目标协同合作时,便能催生创新活力。”
“协同”这一词,不止一次出现在调研团成员们的口中。瑞典环境保护署高级顾问安娜·奥特马尔姆(Anna Otmalm)第一次来到中国,便被中国政府、企业与民众间的携手合作所感动。她告诉记者,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令她印象深刻——水上可发电,水下可养鱼,在生产绿电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淡水资源,实现一地两用。“当地民众与地方政府携手推进项目落地,挖掘当地机遇,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也充分证明‘同心协作就能成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三重危机是世界性问题,我认为各国不同群体以及国家间都应携起手来,既要想办法创新,同时也要做好实际运营工作。中国已经作出了示范。”
在盐城“双碳”服务中心,“认证前置”服务模式将国际碳核查节点前移6个月,提前为出口企业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盘查,避免企业因核查滞后错失订单。同时,中心积极对接国际企业,与德国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与韩国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对接会,在滩涂菌草固碳技术、工业园区碳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不仅如此,中心还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动盐城碳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积极引入国际认证机构,推动区域碳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依托“海智计划”等平台,与国际科技组织建立人才与技术合作网络。
“在这里,我看到了数据的收集与整合,中心的建设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大量关键参考信息,这正是当前全球在‘双碳’治理中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国合会特邀顾问、犹太气候信托基金会以色列区主任加利特·科恩(Galit Cohen)表示,这种以数据为导向、采用国际认证的做法,有望帮助当地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零碳实践展开合作,进而共同推动取得更优成效。
物种保护、协同发展、绿色转型……盐城之行,向世界递出了一张独属中国的亮丽名片,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