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一座“绿岛”让企业共享治污——一个电镀产业园的零排放实践
发布时间: 2025-11-07   [字号: ]   [关闭窗口]

  

  近日,位于苏锡通园区的南通绿岛集中电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超正忙着接待前来考察的外地客人。吸引客人的正是由公司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发的“电镀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及成套系统装备”。


  突破瓶颈,电镀废水处理“零排放”


  今年9月,该设备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通过,认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设置排口,每天可处理电镀废水2000吨。电镀、喷涂是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生产制造的“刚需”,曾经也是“卡脖子”技术。


  

 

  电镀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涉重金属、涉剧毒等特性,“传统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尽管有技术和标准存在,但其本质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特征污染物在控制限值内外排。”南通绿岛集中电镀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沛介绍,“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导致超标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广受诟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医疗器械、新能源等制造业企业入驻苏锡通园区,涉及电镀、喷涂工艺的企业就有100余家,废水处理需求愈加旺盛。

  作为苏锡通园区配套之一,绿岛电镀园区为电镀相关企业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排污口,实现了电镀废水处理零排放。”梅沛介绍,“废水进来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固废和纯水。固废由相关企业进行回收,纯水又返回企业循环利用。”

  南通绿岛集中电镀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已建成的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绿岛电镀园区,目前已有28家有电镀、喷涂业务的企业入驻,企业产生废水由该公司统一处理。“现在每天可处理电镀废水2000吨。”梅沛说。


  牵手科研院所,多项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


  “我们是2022年规划建设电镀喷涂双绿岛产业园的。”张超介绍,这里原先是一个家具产业园,汇集了多家家具生产企业。“2022年,我们决心调整发展方向,明确将‘电镀废水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


  

 

  2022年,在向省生态环境厅申请环评的过程中,南通绿岛集中电镀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了传统技术难以突破的瓶颈:电镀废水成分复杂,传统工艺仅能实现达标排放,而零排放需解决高盐废水处理能耗过高、重金属回收效率低、污泥减量难三大行业痛点,当时国内缺乏可直接复用的成熟方案。

  在评审中,省生态环境厅既认可该项目“从源头消除污染”的环保价值,也意识到技术攻坚的必要性,遂将面临技术困境的公司引荐给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双方迅速建立了“企业提需求、科研出方案”的协同机制,围绕项目核心痛点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多个标志性技术突破,设备生产和园区建设最终水到渠成。

  江苏一品表面处理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在广东,从事电镀生产经营和加工,约七成客户在南通。原先需要电镀的原件要从南通运到广东,进行电镀处理后,再将成品运回。得知绿岛电镀园区投运后,他们便在园区租了厂房,成立了公司,专门服务南通的客户。

  “既省去往返运输成本,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公司负责人董森林说,“光运费这一项,一年就节省至少12万元。”


  “绿岛”可复制,打造废水零排放园区


  如何让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服务更多园区,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价值?张超把目光投向了全国各地。

  

 

  张超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园区厂房年租金约为100元每平方米,若升级为电镀厂房,年租金可达到600元每平方米。升级一个10万平方米厂房的园区,若园区达八成入驻率,年租金就能增加4000万元。

  在系统建设方面,传统电镀废水处理厂建设周期常在12—18个月,难以匹配园区招商进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结合环保装备标准化经验,提出模块化组件预制方案:将废水处理系统拆解为预处理模块、膜分离模块、蒸发结晶模块等标准化单元,在工厂完成预制生产后,现场仅需进行组装调试。这一方案将建设周期压缩至6个月。

  零排放的真实性与稳定性是环评审批的核心关注点。该项目配套了实时数据监控与远程运维系统:在废水处理各环节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pH值、重金属浓度、产水率等12项关键数据;数据同步上传至园区指挥中心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平台,实现“排放无口、监管有痕”;通过AI算法预判设备故障,可远程指导运维团队及时处理,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